【编者按】
(相关资料图)
上海2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筑就基层健康网底。应对老龄化社会,家门口医院如何更好呵护居民健康、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就在今年初,上海市卫健委定下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目标:兜底百姓健康,定位三个中心,即护理中心、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面对全新的服务属性,怎样更好服务社区居民?居民体验下来感受如何?近来,解放日报记者连续蹲点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宁区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记录社区建设“三中心”的过程、成果乃至困惑。
上午10时,如潮的人流涌入长宁区金虹桥国际中心。2022年,这里一跃成为上海第三幢“税收百亿楼”,在这个普通的工作日上午,近2万名白领让这座聚集性商圈楼宇在紧张与忙碌中焕发活力。
在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聚焦护理中心、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的新一轮建设中,长期以来“去社区医院就是给老年人配药”的观念正逐步被打破。作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中青年白领的健康由谁来管?在职人群需要家庭医生吗?社区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日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蹲点,了解卫生服务“新群体、新诉求、新模式”。
白领直言“有了方向”
35岁的郑女士就是每日“潮汐”中的一朵浪花。去年的三伏天,她第一次踏进“白领医小时”健康新驿站,“反复咳嗽3个多月了,怕冷,四肢关节的湿疹反复发作”。她向家庭医生谢智晋诉说了病情。结合郑女士的体质,谢智晋给予督脉灸配合“冬病夏治”的敷贴,为其调理了近一个月。今年三伏天又至,郑女士很惊喜,“换季的时候没有怎么咳嗽,阳康之后的症状也很快减轻了,湿疹虽然还有零星发作,但很快都消退了。”
早在2013年,长宁区就结合“六个便利”凝聚工程,提出“家庭医生进楼宇,服务职业人群”的要求;2016年,天山社卫率先利用社区大党建平台创新“白领医小时”项目,探索功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职业人群新模式。依托区内家庭医生及助手多点执业的政策助力,坚持在“天山商圈白领服务中心”公益服务场所定期开展健康咨询、健康讲座、中医适宜技术诊疗等。
这里是“老城区的新商圈”,聚集大量年轻白领。然而,因加班熬夜、不良饮食、精神压力、缺乏锻炼等因素,不少年轻白领长期透支健康。同时,在职人群“就医难”有着诸多客观原因。“工作时间与就医时间完全重叠,甚至更久。”43岁的唐先生苦笑道,2021年的体检提示血糖、血脂、尿酸异常,“我在酒店从事餐饮行业,吃饭不规律、运动没时间,就连体检完应该找谁复查都不清楚。”
在同事的推荐下,他利用午休时间前往“白领医小时”进行报告解读。谢智晋为唐先生仔细答疑并建议:“减少高嘌呤食品摄入,比如动物内脏、海鲜、豆制品、荤汤、啤酒等;主食推荐用杂粮替代部分米饭,多吃高纤维食物如玉米、小麦、燕麦、绿色蔬菜等;利用碎片时间参加有氧运动,减轻体重。”在生活方式干预之外,谢智晋还为唐先生开具慢病药方和茶饮处方,每日饮用,代替饮料和奶茶。如今,作为签约患者,唐先生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和慢病管理档案,每季度随访,让他直言“有了方向”。
个性化、私密性、及时而精准——近年来与楼宇白领打了不少交道的家庭医生们发现,在职人群的健康管理与辖区老年居民呈现较大差异:一是病耻感,哪怕只是常见慢病,他们也不希望被同事知晓;二是时间紧且有“惰性”,服务需要利用午休和下班的短暂时段送进楼宇;三是针对性明确,肩颈腰痛缓解、失眠诊疗、减重、心理疏导等最受欢迎。
破题在职人群“被签约”
天山社卫医务科王院星介绍,“白领医小时”从1.0版走向4.0版,截至去年底已累计服务逾5万人次,填补辖区内商圈楼宇职业人群健康管理“空白”。然而他们也坦言,家庭医生团队仍在进一步探索更契合的服务模式——有呼必应的同时,让“应”逐渐靠近满分答卷。
“总裁摔了一跤,三甲医院医生告诉他需要康复,但业务和治疗时间冲突”“骨科、骨伤科、运动医学科,傻傻分不清楚”“花上一两个小时去听健康科普讲座,领导会不会觉得我的业务量不饱和?”这些来自在职人群的真实心声,有时就成为横亘在他们与健康管理之间的一堵墙。幸运的是,在金虹桥国际中心与天山社卫之间,有仁吉金虹诊所充当“粘合剂”,以第三方力量加入提升职业人群健康管理意识的闭环中。
位于金虹桥国际中心北座8楼的仁吉诊所是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卫健委批准的上海市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除了自有的诊疗服务,还负责为辖区内企业对接各级医疗机构资源。2021年进驻金虹桥后,在新冠疫情大考中成为天山社卫医护的有力补充。
“疫情之后,大众对健康的需求更甚,除此之外,健康管理服务也悄然成为招商、引商、稳商、留商的重要手段。”仁吉医疗创始人、董事长吉敏介绍,“长宁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400余家企业提供‘找对医生看对病’和‘企业上门’两大模式,充分发挥单次就诊的价值,同时探索家庭医生在社区和三甲医院的双聘制度,形成长效的多点执业服务。”
天山社卫主任毕芳芳告诉记者,在街道、园区和仁吉诊所的多方合作下,“家庭医生面对面”项目近期也将正式启动。停车场边的核酸采样亭经过精心改造,未来将成为定时服务点,家庭医生除了进行健康咨询、康复理疗外,也可进行现场签约。
化“被签约”为“主动签”,是家庭医生在在职人群健康管理中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李霦很感慨:一次从下午3点开始的健康讲座,持续到7点还有同事依依不舍;公司的90后员工每天到岗第一件事就是泡养生茶;在得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拔牙后,一位95后同事果断放弃了三甲医院需要等待3个月的排队。“企业只能为普遍需求买单,而家庭医生的一对一关注是真正解决健康的‘毛细血管’问题,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成为建立信任的桥梁。”
探索多点执业、优绩优酬
全新的科学可持续、多方共赢运行机制在天山社卫铺开:通过健康状况基线调查,制定健康服务清单,拓展服务功能与服务内容,自2021年8月以来,在仁吉金虹诊所开展全科、康复理疗服务20余场次、线下专场服务500余人;针对女性白领健康需求,开展乳腺癌筛查与分类管理。
在上海,家庭医生功能社区服务之路走得稳实。今年,建设20家园区健康服务点已纳入2023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卫健委负责人介绍,在“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基础上,本市将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各区以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商务楼宇、校园等功能社区为签约对象,稳步扩大在职人群、在校学生签约覆盖。同时,充实服务力量,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功能社区内设医疗机构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相关机构纳入医保定点。
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是针对居住社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重点疾病的健康管理,也是提供给中青年职业人群综合、连续、全程的基层网底。谢智晋说,作为核心家庭的圆心,围绕在职人群的老、幼、妇、儿等可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管理小分子,从而真正发挥家庭医生的功效。
毕芳芳透露,在多年的试点经验中,如携程等驻点企业通过职工商业保险,提供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费用的支付,同时纳入企业福利范围。“期待家庭医生服务进入市场价值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也需多方共同健全完善对多点执业家庭医生资质与能力的评价制度,强化多点执业协议管理等,保障健康管理服务的有效推行,也让家庭医生发挥能力所长,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黄杨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