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并当众定下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同时削夺了鳌拜的全部爵位和职务,不过康熙还是念及鳌拜的功勋,将“立斩”改为了“禁锢”,一代权臣鳌拜就此彻底倒台。不久之后,鳌拜便在狱中郁郁而终了。
然而,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时候,为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任用,并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对鳌拜进行了追封。到了雍正朝时期,雍正皇帝不仅重新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家族世袭爵位,之后更是将爵位提升为“一等超武公”,鳌拜家族也恢复了往日的荣光。而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重新厘定了鳌拜的家族世袭爵位,将其降为了一等男爵。至此,鳌拜的功过是非也就此盖棺定论了。
鳌拜确实为大清王朝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朝堂上,鳌拜都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鳌拜就是再张狂,他贪恋的只是权势和地位,并没有想过要谋反,也没有想过取康熙而代之。而这也就成为了日后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为鳌拜进行“平反”,并重新厘定功过是非的基础所在。
康熙为鳌拜“平反”,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确实做得太过了。的确,康熙在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果敢与魄力,可他的年轻气盛、做事考虑不周也在日后遭到了诟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为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并重新启用了鳌拜之孙达福。其实这个时候,人到中年的康熙皇帝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是碍于情面,同时顾及到自己的帝王威严,不好直接为鳌拜“平反”,所以只得在鳌拜的家人身上进行弥补。
雍正、乾隆为鳌拜“平反”,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统治的考量。雍正五年(1727),雍正皇帝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家族爵位世系,雍正如此行事,还是为了其皇权稳固的需要。
一方面,此时的雍正刚刚处理完包括八阿哥、九阿哥等一众自己的“政敌兄弟”以及鄂伦岱等众多自己的反对者,同时还拿下了年羹尧、隆科多等对自己有功之臣,雍正需要借助恢复鳌拜的家族爵位,从而为自己争取一些舆论主动,以安定人心。
另一方面,雍正这也是在积极安抚和拉拢朝中大臣,特别是那些“名门之后”,借此昭示自己的怀仁之心,使得其能够改变对于自己的态度,安心为自己效命,以维系皇权统治。
而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对于鳌拜旧事重提。当然,乾隆皇帝此举也是出于政治统治的考量。一来,这时大清王朝的统治非常稳固,他需要的是树立“忠君爱国”的意识,于是这才有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前后编撰的《贰臣传》和《逆臣传》。而鳌拜毕竟是有过飞扬跋扈、擅权专政的行为,这是乾隆皇帝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才会将鳌拜列为了“反面教材”。
二来,乾隆皇帝崇拜康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而雍正过分抬高鳌拜地位的举动在乾隆看来是对康熙的“指责”,再次“推翻”自己父亲雍正的决定,也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就这样,鳌拜在康熙八年(1669年)彻底倒台后,经过康熙皇帝的“松口”,雍正皇帝的“跨越”式追封,以及乾隆皇帝的重新权衡,他的功过是非也最终得以了盖棺定论。
标签: